中心组织10名教师参加武汉大学“新技术条件下高校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
本网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供稿)经各教学单位推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选派我校10名教师参加了6月6日-10日在武汉大学举办的“新技术条件下高校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
本次培训班师资力量雄厚,多名教师都曾在省级教学竞赛和国家级教学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杜莉副教授曾在2012年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余振教授主讲的课程《世界经济概论》入选教育部“精彩一课”,龚龑副教授曾于201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正是培训教师们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深厚的教学功底让在场八十多位教师受益匪浅。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石兢教授首先做了开幕致辞,其后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方翔玉做了专题报告,分别从教发中心概况、发展思路与实践、特色与创新几个方面介绍了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实践,为各校教发中心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本次培训的主要议题是新技术条件下高校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涉及两个关键词,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新技术。围绕这两个核心议题,培训教师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他们对教学能力的理解和新技术的运用。杜莉副教授报告题目为“高校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艺术”,从一个教学案例说起,同是讲授经济学里的“外部性”,传统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带给学生不同的课堂效果,杜老师形象的用“产婆术”来形容启发式教学,指出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启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用问答的方式探求真理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教师只是起到“产婆”的作用。说到教学的艺术性,杜老师用世界名画《伦勃朗的伯沙撒的盛宴》讲授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 又运用一个中国传统寓言引出凯恩斯“看得见的手”理论。讲授过程异彩纷呈、引人入胜。关于教学模式,余振教授讲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常见障碍及应对,并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为案例向大家展示了教学体系设计的双喇叭模型,授课形式多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阅读分享及分组讨论、科研助手等。此门课程获得2015年教育部“精彩一课”的荣誉。龚龑副教授从教学观点、教学思路和案例分享三个方面做了关于“关联式教学探讨”的报告,从科学探索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点,建立科学精神和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关联。大学教学思路应遵循“四性”,即“逻辑性、启发性、学术性和前沿性”。结合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技术,课堂教学会发生重大转变,华中师范大学田媛团队开发的“微助教”是一款真正面向高等教育的课堂互动工具,提供课堂签到、课堂测试、课堂讨论等多种互动功能,以游戏化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便捷操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与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本次学习,10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关联式教学理念的建立及艺术式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受益匪浅,教师们虽来自不同院系,但都表示此次培训非常有价值,所学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但能够在课堂教学上综合运用,还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审核人 陈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