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本、语言为器、育人为道、技术为用
—— 公共外语教研部李晨希老师《大学英语》在线教学探索
青山一道,共担风雨。课堂就是老师的“战场”,精心准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作为人民教师最有力的抗疫行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长春按下了暂停键,我无法回到校园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以往那份走进教室与学生见面的期待,变成了我对线上教学的全新思索。在这个特殊时期,利用“三教一体”模式将“课堂基础教学”、“语言实践教学”、“思政育人教学”三者打通,使线上英语教学既成为知识传递的必修课,也是家国情怀的强化课、思政教育的创新课、立德树人的修身课。
一、课程信息
章节名称:The humanities: Out of date?
所属课程:新视野大学英语2
课程性质:通识基础课
授课对象:2021级审计、资产评估专业学生
在线课程资源:跨文化交际英语
在线课程网址:https://onlineweb.zhihuishu.com/onlineMuster/teacherIndex
图1智慧树平台《跨文化交际英语》在线课程
二、教学媒介选择
本门课程采用了图2中的五种教学媒介,其中智慧树平台可以帮助学生课前顺利完成线上慕课学习及预习,iLearning的翻转课堂模式用于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雨课堂能够实现多种课堂互动并对直播课程进行录制,腾讯会议主要服务于师生线上面对面课堂活动,iTest平台用于课后作业布置和拓展训练。
图2《大学英语》线上课程教学媒介选择
三、教学设计原则
学生为本:学生在教学中应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学设计应促使学生主动调查、探究、学习、创造和表达。通过单元主题——人文精神,把课文内容与抗击疫情、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探讨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形成积极思考、批判审视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语言为器:深挖文本的语言学习价值,一方面走进课文,提升输入性和输出性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词汇、句型、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另一方面跳出文本,让学生能够从语言文本反躬深思,加深对文章主题“Humanities”的理解,思考未来大学四年自身的人生规划、价值选择和使命担当;加强对“人文主义”的多元认知,培养开放、包容的跨文化态度。
育人为道:将单元设计与育人相结合,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及未来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哲学的视角思考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做到古为今用、中西融合。
技术为用:学习者在动态多维的智慧环境中按需获取学习资源,灵活自如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学习平台”实现信息投递,知识传递,以及学习数据的搜集和反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图3《大学英语》线上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学生与学习内容的隐性对话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显性对话。课前预习采用我校公共外语教研部录制的在线课程“跨文化交际英语”,结合单元主题,紧扣当下社会热点,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图4 课前预习中的“隐性对话”与“显性对话”
观看在线慕课视频后,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建立与单元主题“Humanity”之间的隐性对话,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建立抽象概念“人文主义”和具体社会现象之间的链接,并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授课教师。教师汇总学生的评价和问题,梳理并分类,在授课过程中逐一深入探讨并解答。
阶段2:课程导入
通过iLearning平台发布测试,检测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课前的学习内容。同时可根据测试效果精准识别学生预习中存在的易错点、难点和共性问题,并针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与调整。
图5 课程导入中通过iLearning 测试学生预习情况
简要回顾学生观看的视频材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Reading 1 的主题,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如何通过正确理解课文主题“Humanity”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树立强化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传统人生观、价值观,思考东西方传统哲学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及个人安身立命的启示意义。
阶段3:课中互动
依托长江雨课堂进行直播授课,实现精讲多练、启发思考、突破认知的教学目标。通过深挖文本、线上投稿、投票互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人文学科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有洞察力并理解全人类共有的激情、希望和理想的人。人文学科,这个古老、永恒的知识储蓄库,教我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在现代社会中,人文学科一如既往地同生活息息相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6 “长江雨课堂”直播授课
通过线上一对一的视频对话积极创设语境,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关于“Humanity”的段落写作,一方面实现“做中学”,推动教与学的转化,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通过分析、举例、创造等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发现、体会进而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帮助学生塑造正面向上的价值观。
图7 一对一视频对话创设学习语境
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整理笔记,教师定期查看并给予意见反馈。教师为每名学生建立了单独文件夹,形成在线学习档案,以追踪学生历时性的学习状态,实现全过程育人。同时有利于学生发现自我的成长轨迹,为学习树立信心。
图8 整理学习笔记、建立学习档案
阶段4:课后拓展
课后,要求学生在iTest平台完成相关练习,教师进行逐一批改和讲解。同时学生需要以humanistic solicitude(人文情怀)为主题完成一篇不少于130词的英语作文,并以邮件的形式提交。既便于学生自测对本单元主题的了解情况,也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思政元素的理解深度及广度,以便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实现语言学习与立德树人的融合。
图9 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相结合检测学习效果
五、 教学反思与心得
在线教育模式势不可挡,这既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的挑战,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这一新挑战、新机遇,可以尝试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
1. 教学目标创新:能力培养、价值塑造
坚持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导向,以夯实基础、引导价值观为抓手,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贯彻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充分挖掘课程内涵,因材施教,力求实现 “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与思辨能力”的学生。
2. 教学模式创新:三教一体,多维并举
用“三教一体”模式创新性地将“课堂基础教学”“语言实践教学”“思政育人教学”三者打通,把育人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和生活中。辅之以“文本深挖、课堂活动、平台运用、智慧互动”多维并举的融合方法。
图
10
教学模式创新:三教一体、多维并举
3. 评价方式创新:多元评价、以评促学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充分融合,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多种数字化教学终端的大数据、云计算促进了教学评价的智能化与立体化,可精准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实现了更加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估。
多难兴邦精诚志,同心同德显担当。那些舍小家为大家入住校园守护学生安全的党政干部、学工教师、医护人员、后勤工作者,不畏风雪严寒的保卫人员,校园内外,无数个相识、不相识的人,以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着逆行者、奉献者、奋斗者、志愿者的风采,让这个春天格外温暖。我也会将这些真实生动的抗疫事迹融入课堂教学,践行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将伟大的抗疫精神传递给学生,深植爱与责任担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力量、吉林力量、吉财力量,培养学生赤诚仁爱、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