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联网--网络空间时代的互联网+教育
王继龙,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空间已成为继大陆、海洋、天空、太空之后的人类社会第五大疆域。与物理空间相似,网络空间同样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维度,正发展成为一个与物理世界平行的新世界,由人类自己作为“上帝”缔造的新世界。人们将同时生活在线上和线下2个世界,未来将会如此的不同,以至一切传统都面临革命和被革命的选择。其中教育革命的走向,将深远影响人类的未来。
网络空间时代,教育将从以下方向发展和演化:
(1)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教育手段
互联网新技术将带来颠覆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使教育和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课程形式更加多样,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互联网新思维改变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思维浸润下,传统教育模式将被打破,教育的“授业”职能将逐渐标准化,学校在课程上的差距将逐渐消弥,传统校园文化体验成为物理校园存在的主要意义,虚拟校园文化将迅速发展。
(3)传统课堂上网
课堂将被直接搬到网上,教师不必再刻意制作MOOC,每一个自然的课堂都是MOOC,可能出现百万人同时学习一门课程的火爆场面。
(4)网络成为课堂
互联网将具备高度教育智能,自动加工网上的海量信息,衍化出虚拟教师和虚拟同学(最好的学习伙伴),不再需要专门的学校、课堂和教师。
(5)课程市场化
课程将成为一种网络信息服务产品,网络授课成为高回报产业,教师待遇不再尴尬,学识获得最直接回报,传道授业不局限于专职教师,跨界竞争出现在教育行业,打破学校制作课程的壁垒,学校既是课程生产者,也是课程消费者,在市场调节下,全社会共同投入教育,人人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人人可以开课,教育极大繁荣。
(6)学校平台化
教师和学生不再专属某一学校,学历和学业评价将超越学校边界,学校成为各具特点的人才成长体系设计和辅导平台,课程则可以全部来自市场。
(7)互为师生,互为同学。
网络空间时代,互为师生现象逐渐普遍,同学的范围和规模也将空前扩大,不仅“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且“三人行,必有同学”。
事实上,人们对教育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始。以MOOC为旗帜的在线教育发展热潮正席卷全球,教育部已正式颁文推动MOOC学分互认。MOOC无疑代表了教育技术和模式的进步,但普遍采用了在现有教育体系之外另立课堂的方式,教师为了制作一门在线课程而“专门加演”,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而且往往找不到真实课堂的感觉。同时,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将意味着重新拍摄和制作。
是否可以直接升级传统课堂,使自然的教学课程直接变成“MOOC”?充分利用教室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监控设备,以较低成本改造传统教室,实现课堂网络化,在勿需刻意制作的情况下,每一门课都是“MOOC”,每一位教师都参与“MOOC”,学生自然参与到MOOC制作,似乎更加符合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而不是缝合的互联网+思想。
区别于MOOC,我们把传统课堂螺旋上升为在线课堂的愿景定义为课联网。如果说制作MOOC是花钱买罐装牛奶(还有保质期),实施课联网则是花比一罐牛奶还低的成本养奶牛。
课联网将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传统课堂上网
课程可以直播,也可以全息录制,学生可以远程上课,教师可以在旅途中远程授课,不再需要刻意制作MOOC课程;
(2)课堂智能化
师生借助信息化技术和工具更多和更高效互动,远程学生也能参与互动,教师可以邀请其他人员远程协同授课;
(3)课程平台化
通过强化配套的网上课程平台,在有限授课时间之外,通过课程平台实现无限沟通,聚集人气,整合资源。
(4)教学管理智能化
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和回溯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实现大数据教学管理。
尽管课联网可能只是未来网络空间教育的简单雏形,课联网的实现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1)课联网对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出挑战
上课时间,全国同时进行的课程有数十万之众,这些课程网络化将产生巨大流量负载。
(2)课联网对教学管理提出挑战
课程审查、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都将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
(3)课联网对教师提出挑战
课联网模式下,每堂课都是公开课,课程人气与教学特点和质量直接相关,对教师能力和投入提出更高要求。
(4)课联网对学生提出挑战
公开课爆炸,学习效果的差距不仅取决于个人素质和刻苦程度,而且与选择能力相关。
MOOC开启了网络空间时代教育革命的序幕,课联网则是中国原创的新理念,与目前另立课堂的MOOC实践相比较,更加符合互联网+思维。课联网相关实践已经悄然在一些机构展开,可以期待,来自中国的课联网风暴在积聚力量后的全面爆发。
互联网将改变传统行业的形态,而传统行业自身又很难产生出适应互联网特点的新机制。网络购物不是百货大楼发起的;新媒体的出现不是源自于传统纸媒体;数码相机的广泛使用不是柯达公司的本意;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社的强项;互联网金融业不是传统银行的发明;MOOC的发展凭什么就以传统大学为主呢?许多大学在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但是,沈阳、洛阳的传统出租车围攻滴滴打车专车,那传统大学的老师会不会围攻MOOC平台?事实上是有的。明尼苏达州的州议员就反对这样的一种做法,认为MOOC会影响大学的发展。在明尼苏达州可以承认学分,但是要补足学费。这是美国出现的围攻MOOC的案例。
我认为MOOC应该发挥对人类文明的引领作用。大学作为社会文明中的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有人做过研究:全世界500年没有变过名字的社会组织机构,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学。全世界有72所大学在500年没有变过名字;排在第二位的是教会组织,全世界有34家组织500年没有变过名字。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使命的崇高,有关大学的任何改变都会带来保守实力的反对。
那么今天MOOC的出现,我们就要问问:如果学生们能用极低的费用在网上完成学业学到知识、增加修养、提高能力,那么大学就必须向社会证明,大学所提供的课堂教学与考试其价值何在?人们为此所付出的时间和学费意义何在?大学所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他们习惯了屏幕学习。与60年代的人们不同,我们习惯于书本学习,而他们恰恰认为书本学习很不可思议。此外,大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是全才。互联网的存在带来教育生态的转型,知识更新的加快,如何来满足?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差别,就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比受教育者大30岁。我们决定孩子受什么样的教育?付学费的家长们至少比学生大20岁。家长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都是有这样的一个年龄的差距,这种数字的鸿沟巨大,最主要的还体现在我们的孩子所追求的是学习的效果,而家长要的是学历。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要求是不一致的。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大学的新的功能如何定位?大学究竟是什么?大学能不能成为知识创造的源头、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动力的促进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还是仅仅靠政府的授权来进行证书的发放。那么大学又如何来迎接这样的挑战?
最后我想说:过去,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人们不用胶片相机了,改用数码相机,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今后,学生不到教室上课了,并不是因为大学的排名不够靠前,院士学者不够多等等。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台阶。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贪婪,是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观念。如果我们不能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至少应该紧紧跟随人类进步的脚步;如果你没有看到这种变化,说明你老了;如果你反对这种变化,说明你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