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教师评价方式和发展晋升模式
浏览量:
添加时间:2015-12-07 10:58:23

     

变革教师评价方式和发展晋升模式 

——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策和终身学习系统部主任戴维·埃乔莱纳

           20151016  作者:卢丽君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   新技术在教学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动了高等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   从传统上看,大学教师没有足够重视教学质量,但从细节上来看,不同类型大学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

·   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重要的是要非常恰当地把政府的宏观指导和高校的自主发展结合在一起。

 

访谈人物简介:

戴维·埃乔莱纳(David Atchoarena),经济学博士,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策和终身学习系统部主任,负责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成人和职业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应急教育。加入教科文组织总部之前,埃乔莱纳在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担任教育与培训项目处处长,负责教育规划、终身学习、技术和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和能力建设项目,对各国教育部官员的能力发展培训作出了重大贡献。

 

7月于北京举行的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与薪酬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策和终身学习系统部主任戴维·埃乔莱纳(David Atchoarena)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做了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专题报告。基于埃乔莱纳多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参与和贡献,会议间隙,本刊对他进行了专访,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交流。

我们必须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问:埃乔莱纳先生,您好!您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关注教师职业发展是大学通向卓越的必然追求。您能否谈一谈,您对大学教师角色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理解?

答:大学教师在学生学习质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现在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招生率不断提升,大学可以招收更多的学生,学生的背景、来源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意味着,一些以前不能够读大学的学生,现在都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了。这同时也给我们的大学和教师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我们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更加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这不仅是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政府部门,也是大学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另外一个原因是,当前数字教育正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融入到了教育体系之中。尤其是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它使教师和学生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教与学,包括网络的课程也是如此。这样,高等教育中融入了新的教学模式,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给原有的教师提供指导,让他们学会怎样使用新的科技;同时,在我们招聘新的教师时,也应该设立一些相关的培训项目,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学会新科技、新方法。这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新的学习模式使师生互动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

 

问: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革新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正在经历一个较大的转变,即是从以知识为本、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转变。适应这样一个变化,您觉得教师需要在观念和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哪些调整?

答:我们在制定学生学习的领域,有着各种不同的策略,现在的教师更加注重推进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一个很大的教室里,对着学生讲课,学生则专注于仔细听课。这是一种比较过时的方式。现在的大学更加倡导小班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为直接的互动。教师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早期阶段引入一些研究项目,这样学生就能更加主动且富有研究性地参与到项目过程之中,与教师进行合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学习活动更加具有个性化和个人化,更加注重与教师之间的积极对话,而不是以往那样被动地听教师传道

与此同时,科技在这一切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比如说,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网上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这些平台获取网上海量而新鲜的学习内容。学生不仅在教室里和教师互动,在自己的家里足不出户也可以和教师进行虚拟的互动。这样,师生互动就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此外,这种平台也可以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和交流,这样就把学习这种个体的单独旅程变成一群学生集体的共同旅行。这些都说明科技能够推动这些更加积极的学习模式的转变,推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慕课无法替代大学在学生社会化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

 

问:您强调新技术在教学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现在慕课(MOOC)在中国发展很快,对慕课的探讨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一个很热的问题。那么从您的角度,您如何看待慕课的作用?

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慕课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也是时下很流行很时髦的上课模式。当然,它在未来是否可以彻底颠覆高等教育,还不好说,还有待观察。但我们可以显著看到的是,慕课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谈谈慕课有哪些优点。慕课作为大规模的网上公开课程,而且完全免费,这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它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2013年,清华大学打造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与国外的慕课展开合作,可以看到慕课在中国的发展是很蓬勃的。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立场,我们对这一过程非常感兴趣,而且慕课确实可以贡献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趋势之中。总体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慕课是持有一种支持的态度。但是,我们也知道,现在提供慕课课程的学校大多是集中在北美地区的几所知名常春藤学校。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推动的一个努力是,成立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席团队,来帮助一些南部国家、发展中国家开设自己的慕课课程,从而避免北美高校在开放在线课程上的垄断。

当然,慕课也存在它的缺点。首先,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慕课是帮助更多的人获得高等教育的一个渠道,但是实际上,根据我们了解的数据,在网上参与慕课课程的学生,其实大部分都已经有了大学本科学历或者研究生学历,他们参与慕课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和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不是说,可以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通过慕课从而享受高等教育。作用可能正好是相反的,这有点出乎大家的设想。第二,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化、社会体验和社会经历,大学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帮助年轻人实现社会化转型。要实现这个转型,就需要读大学,这个是慕课无法做到的。因此,慕课无法替代大学在这些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未来,大学还是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要注重在教学与科研之间保持平衡

 

问:大学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在大学里不仅有教学还有科研。现在很多大学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重科研而轻教学,这也是不少大学管理者为之头疼的问题。如何能切实扭转这种现象?您是否有好的办法?

答:我觉得你关于当今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判断,还需要再中和一点。从传统上看,大学教师确实花了很多精力在科研上,没有足够重视教学质量,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但从细节上来看,不同类型大学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国,有很多顶级的科研型的大学,会投入很多资源和经费用来开展科研,而相比较规模比较小的大学或者其他类型的大学,情况则不一样。又比如美国有很多社区大学,那里的教师可能完全不做科研,而专注于教学和社区服务。所以,具体情况还要依照大学种类的不同来判断。另外,从国际范围来看,不同国家之间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在有些国家的大学,搞科研的教师比较少,兴趣也比较小。

然而,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确实对大学提出了很多挑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和文化呢?首先,应该给教师一些激励机制和鼓励措施,让他们改变这样一种工作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变革教师的评价方式和评估体系,二是改变教师的发展晋升模式,拓宽教师向上的流动性。一名教师如何从助教成为教授,不是光看科研上的成绩,教学上取得好的成效一样可以晋升。有些教师对科研的兴趣不这么大,对教学则非常在行,完全可以给这类教师提供一个晋升的渠道,让他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评价方式的改变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的话,就能够改变大学存在的既有文化,让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投身教学。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注意在教学与科研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因为我们知道,有些教师很擅长教学;但在好的大学里,优秀的科研一样非常重要。因此,重点就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在改变大学文化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就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如何。我们以往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就是看他们懂得了多少,具体学到了什么东西,有多少知识是从学校获得的。传统上,很多大学会去尽力招聘最优秀的教授,从高中招收最优秀的学生,成为他们学校的组成部分。这样看起来,学校似乎是充满光环的。但具体评价一个学生到底从学校获取了哪些技能,这个体制机制其实是不健全的。有两个因素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学生在大学学习的结果。一个因素是劳动力市场。雇佣方总是觉得从市场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员工,同时求职大学生也觉得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个因素是越来越成熟的大学问责制。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大学生都要交学费,学生认为有理由有资格要求自己的学习是物有所值的,尤其是更加注重所学到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从而帮助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能够谋生。这些都导致在高等教育界有一些新的关注和新的讨论。它会推动大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去研发一些新的工具,更好地评价大学学习的质量和结果。这就意味着,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教授们,仅仅关注科研,是远远不称职的。对学习质量、教学质量的关注,也影响到一个社会、一个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期望,同时也会对大学文化的改变、如何更好地达成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平衡,产生很大的影响。

 

尽量减少顶尖大学与普通大学之间的差距

 

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同时也不断致力于教育的均衡发展。高考录取率从全国范围来说,近些年来都保持在75%左右,上大学不再是一个难圆的梦。当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依然稀缺,上好大学的竞争依然激烈。您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关系?

答: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两方面。第一,确保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贫困生,能够有同样的机会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意味着我们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有更强的针对性,要提供足够的资金,给贫困生进行指导,包括为学生的家庭、父母提供足够的信息。同时,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学和优秀的大学之间,建立一种牵线搭桥的机制,形成一种互联和对接,帮助贫困生一样有机会读清华北大。

第二,在公共政策方面,尽量减少中国顶尖大学与普通大学之间的差距鸿沟。我们要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确保能够为普通大学提供足够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包括在普通大学建立一些激励的机制,使它们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迎头赶上。这样对于所有的学生群体来说,即便没有机会读清华北大,选择普通大学一样可以得到不错的教育,差别不至于这么大。

我也看到,中国高考制度在入学环节,还是给中国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紧张情况,这种现象在亚洲国家都是如此,都有竞争性非常强的考试体系,这不可避免地会给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带来一些影响。这些国家的教育部门,一方面要确保学生之间有良性的竞争,但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与此同时,在教育界还有一个讨论,即如何在以下两者之间达成平衡:一个是如何建立非常高效的高等教育运转体系,从而确保所提供的教学质量是最优的;另一个是如何确保在这个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充分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仅指教学团队、社区宏观层面上的健康,也包括教育生态上的平衡。这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把政府的宏观指导和高校的自主发展结合在一起

 

问:您在报告中提到,很多国家如印度、西班牙、英国等,正在实施高等教育的长远战略规划和改革框架,中国也正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从您的工作经历来看,您觉得政府在制定教育的改革政策时,有哪些方面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答:作为教育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者,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中央政府设立一个有关教育质量的总体框架和标准,来指导教育体系的整体运作,这包括有关质量保障的标准,教师的标准,等等。与此同时,根据各个区域发展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发展指标,建立激励机制。中央政府提供资金的主要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各个渠道各个方面的支持资源。

第二,中央政府在设立总框架的同时,要给予各个院校自身足够的自主权。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情况。各个具体的学校应该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创新的能力,一定给予学校足够的激励机制,让他们能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

因此,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重要的是要非常恰当地把政府的宏观指导和高校的自主发展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吸纳更多的学生到教育体系之中,同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和享有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