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2015年9月7日 文章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作者:杨光明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如果将大学的育人任务比喻为一辆车,其四个车轮分别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育人”应该是平衡车辆正常行驶的方向盘。大学育人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做具备引领社会潜力的人,做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
南开大学将“公能”素质教育确立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战略。2011年,学校出台了《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强调育人为本、教学优先。经过几年的努力,“三个转变”初见成效。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育人为本”;在教学内容上,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教”“学”融合,倡导“讲一练二考三”,即控制讲授量、增强练习量、拓宽考试面,使学生所学多于教师所讲,探索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最终达到“公能”素质教育倡导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我们坚持崇尚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大学育人体系中,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高校课堂教学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主要有通识、专业两大类课程,各类课程又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通识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学“做人”,做具有引领社会潜力的人;专业类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学“做事”,做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例如在南开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比例为:通识类课程学分约占学业总学分(约150学分)的40%,其中,学校公共必修课约占30%,公共选修课约占10%;专业类课程学分约占60%,其中,必修课约占40%,选修课约占20%。专业课分量明显高于通识类课程。
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是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要求的人才培养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既与教师的主导性有关,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习活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校面临着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师生双方都有责。既与老师专业水平、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有关,也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关,还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有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上学热”“上课冷”的现象,学生上课追求不挂科的“打酱油”“躲猫猫”“手机控”等。部分老师存在“裸”教和讲“水”课的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面临着“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问题,学生也面临着“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评”问题。
二、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
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是高校育人最核心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育人质量和高校发展的内涵。在教与学的育人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体验者。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
最近,南开大学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就什么样的课堂最“理想”、老师怎么上课最受欢迎、学生最想在课堂上学到什么等问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59.9%学生认为目前教学状况可以满足学习需求,29.9%学生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能满足,约10%学生认为当前教学不能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可见,多数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安排是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小部分学生存在吃不饱的现象。
1. 学生最关注公共课教学
在收回的1 000多份有效调研样本中,超6成学生最关注学校通识类公共课,其中46.8%学生最关注公共必修课,13.8%学生最关注公共选修课。在专业类课程中,必修课的最关注度为26.7%,选修课的最关注度为12.7%。
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认识到通识类必修课在引导“做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此类课程与学生毕业密切相关,课程成绩也与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某些评优相关,因此最受关注。对学校公共选修课的关注度略高于专业选修课,说明学生对拓展知识面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视。这也为学校强化学校公共选修课建设和提高质量提供了依据和压力。
2.学生最欢迎“幽默”课堂
在课堂风格上,34.7%学生最欢迎轻松诙谐的“幽默型”课堂,比例最高。22.9%学生喜欢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理智型”课堂。亲切自然、师生平等沟通的“自然型”课堂有20.9%学生喜欢。最不受欢迎的是教师以慷慨激昂的“激情”引导学生情绪,但缺乏“干货”的“情感型”课堂。
课堂上适当的“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主题上。但教师不是小品演员,上课不是演小品,在科学问题中巧妙加入“幽默”元素,需要一定的功底,非所有教师都能够做到。“幽默”也要结合课程特点,恰到好处,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否则适得其反。例如,我校“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课程教师结合社会现象对漫画知识和作品进行讲解,使学生“笑”着认识和分析社会,辨别是非。成为学生眼中公认的“幽默”课堂,不仅选课人数爆满,甚至还有学生“蹭课”。
空洞的“激情”教学最不受学生欢迎。广大学生是冷静和理智的,是有较高辨别能力的。我校朱光磊副校长认为,学生期望“幽默、理智、自然”的课堂体现了大学教学的进步。
3. 学生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大学课堂培养什么能力最重要?”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1.6%学生最希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占比最高的仍是最希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48.3%。希望构建知识体系和培养归纳总结能力的分别占21.3%和 8.8%。
这一调研结果可能与学校专业课程过于强调实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忽略了为引领性、创新性奠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关。因此,课堂教学有必要加强对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 学生欢迎研讨课和案例教学
“对课程中的难点,希望教师采取什么方法?”44.2%学生认为教师会组织学生讨论形成观点;16.7%学生认为教师要求独立思考;36.0%学生认为是教师自己讲解。48.3%学生认为教师非常注重代表性典型案例、例题的讲解;39.9%学生认为教师一般使用教材上的案例、例题。
“如何构架课程的知识体系?”37.6%学生认为是教师自己讲解;29.0%学生认为教师会让学生自己课下总结、课上交流,教师给与一定的指导;23.0%学生体会到教师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练习方法等,指导学生独立总结。10.4%学生认为教师没有系统指导。可见,多数教师对教学是认真的,在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面下了一定工夫,也得到了学生的承认和肯定。
三、对调研结果的进一步思考
1. 客观看待教师的“一言堂”
在这次调研中,超过6成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接近3成的学生认为教学以讨论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见“一言堂”教学模式还比较普遍。从教的角度看,教师“讲”是必须的,关键是讲什么、如何讲?最简易的“一言堂”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如何诱导学生的兴趣?在一定基础铺垫的前提下,启发学生思考,教学生学会问,并且“挑”起课堂讨论甚至争论,是需要教师下工夫、花精力的。但在目前的评价环境压力下,教师也力不从心,特别是年青教师。
从学的角度看,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对“一言堂”的依赖,即使课堂上教师主动提问,学生呼应者也寥寥,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就学术问题提问。学生往往习惯在课间向教师提一些课程安排、作业等非学术问题。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 课堂“沉闷”学生也担责
调研显示,超过1/3的学生认为现有课堂活跃和比较活跃,有1/3的学生认为课堂不活跃和沉闷。超9成学生认为,课堂氛围影响教学效果,近1/3人认为影响极大。学生也希望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活跃就需要互动。学生也承认一些课堂气氛沉闷、“低头族”多与学生“分数本位”的心态有关系。目前,我校一些要求不严、给分宽松的“水”课选课爆满;而要求严格、被戏称为“名捕”的教师开设的非必修课,选课者却寥寥无几。有些学生课堂发言只为积累平时成绩,考试只求高分,与《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简称“纲要”)倡导的“讲一练二考三”的理念相差甚远。
理想的讨论课堂应该围绕无标准答案问题,师生间、同学间相互提问、讨论,甚至争论,就像躺在宿舍床上的“夜谈”。这需要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对学术问题独立思考,广泛阅读文献资料。这需要学生的主动,“讲一练二考三”就是指导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考试拓展到讲授范围和标准答案以外,其目的是挤出课程和分数中的“水分”。
我校龚克校长认为,学生眼中的“名捕”,其实都是教学“高手”。学生要超越“为分数学习”的思维,对自己一生负责。有的学生一学期选了17门课,甚至更多,没有必要的学习、思考、消化时间,在期末通宵“恶补”应付考试,这是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3. 课堂教学离不开作业
大学课程相对于中学来说,作业数量少了很多,但大学课程学习还离不开作业。近8成学生都认可作业对课程学习的积极作用。在对待作业的反馈上,学生态度不尽相同。超6成的学生希望教师认真批阅作业,写出意见。近3成学生希望教师在课上统一讲评。可见,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是主流,也有少数不希望布置作业和完成作业的。
4. 学生评教有待改进
调研显示,46.2%学生自认为能够非常真实、认真对待评教,并提出个人意见;只评教、不提意见的学生占35.1%;5.8%学生不看评教指标,随意评。也有12.9%学生使用“一键评教”软件来应付。
“为什么部分学生对待评教不积极、不认真呢?”多数学生认为评教指标数量过多,脱离学生的学习体会,空洞不易量化。因此,学校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和评价;另一方面,学校要尽快调整评教指标,减少指标数量,从学生角度来设计评教指标。
龚克表示,学校将以提升学生主体作用为抓手,探索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新标准。
“教”与“学”是育人的基本途径。对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评,已成为当今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难题,需要不断探索。理想的大学育人,应该使学生通过知识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经典的局限和现实的问题,围绕“为什么”反复思辩;思辩将重新唤醒被休眠的幼年好奇;好奇将激发内在动力驱使(非功利兴趣)的好玩;好玩吸引不顾一切的诚心探究;探究创造有益社会的新知识;新知识引领社会,实现崇高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