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发展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5年11月18日 作者:钟秉林 文章来源:高校教师
◎ 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联盟,为缓解破解高等教育热点难点注入了新思维。
◎ “慕课”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大学教育,“慕课”课程联盟更不可能取代大学组织。
◎ 加强规划和协调,将变革教育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与探索混合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凸显,并引发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学生就业、自主办学等一系列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诸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以及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使得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教育决策的难度明显增加,教育政策的出台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推进更为艰难。加强系统研究,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已经成为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不断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有效结合,以“慕课”“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联盟应运而生,为缓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和破解高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思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慕课”是如何热起来的?
“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英文缩写MOOC的中文音译,是一种具有交互功能的开放式的在线学习方式,其突出特点是以短视频为主要方式传授名校名师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习者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慕课”的概念形成于2008年,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联盟,“慕课”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公益性和高质量的特点吸引了专家学者、大学教师和广大学习者的关注和参与。
2012年“慕课”在美国得到飞速发展,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在内的世界一流大学,几乎同时掀起了一股“慕课”风潮,并涌现出了以EdX、Coursera和Udacity等为代表的课程支撑平台。EdX是由耶鲁、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在2012年联合创建的免费在线课程项目,目的是建立世界顶尖高校的共享教育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推广网络在线教育。目前该组织的成员学校已达29所,拥有超过90万的注册者;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2013年相继加入该联盟。Coursera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教授在2012年创办的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目前该组织已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81所高校或机构,拥有网站注册学生400多万,是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联盟;我国的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在2013年加入了该联盟。Udacity是由斯坦福大学巴斯蒂安·特伦教授在2011年创办的免费在线课程项目,区别于EdX和Coursera平台的是,该项目没有固定的合作大学,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专业人士开设网络公开课程。目前,该组织已拥有超过75万的注册学生。
欧洲的“慕课”近年也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课程平台。OpenupEd网络公开课程是由欧盟委员会支持的课程平台,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荷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等11个欧洲国家参与其中,目前已包括用12种语言开设的数十门课程,内容涉及数学、经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气候变化、文化遗产、国际关系、语言学习等诸多领域。2012年12月,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支持下,英国开放大学联合英国12所大学建立了名为“未来学习(Futurelearn)”的课程平台,已有来自全球的26个组织成员和合作伙伴。欧洲其他的“慕课”平台还包括:西班牙的Miriada X、芬兰的Eliademy、德国的Iversity等。
我国在2013年也掀起了“慕课”热,若干所国内一流大学相继加入“慕课”国际课程联盟,数十个“慕课”国际论坛和国内会议频繁召开。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及MOOC联盟、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清华在线学堂、全国C20慕课联盟等“慕课”课程联盟或协作组织也先后建立。
“慕课”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什么机遇?
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知识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慕课”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的诞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为教育未来的变革之路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路径。
1.“慕课”为大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
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根本途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长期积累,努力办好每一所高校。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协作组织相比,“慕课”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发挥互联网倡导的“共享与协作”精神,将分散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在校大学生和公民享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无论是国内重点大学的名师课程,还是远在大洋彼岸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到同一资源平台;不同时间节点的学习资料,可以应用相关技术实现高效集成。这种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的突破,大大降低了学习者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准入条件,学习者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在线学习全球各大名校开设的网络课程;在校大学生也可以通过选修网上优质课程,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慕课”课程的研发有效推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向多媒体化、短视频化和互动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大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2.“慕课”为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力、财力、物力等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导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失衡和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高等教育资源拓展过程中,时常要面对“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二者如何兼顾、何者优先,教育决策者和实施者必须综合平衡,做出选择。而“慕课”学习方式和课程联盟的诞生和发展,则提供了“以效率促公平”的新的思路和路径,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首先,采取优先发展策略,如实施“精品网络课程”计划、启动“名师大讲堂”项目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优质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学习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然后,再通过政策导向,如完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加强高校和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在“二次分配”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显然,通过“慕课”获取优质教学资源、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均衡的状况,进而为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有效推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3.“慕课”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并很快渗透到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教育竞争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全面展开。“慕课”等相关国际课程联盟和协作组织的构建和运行,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迅速增加,促成了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等教学资源的跨国、跨地区流动和共享,使得大学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跨国、跨地区的传播与融合。从公益性角度来看,大学可以利用“慕课”教学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该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与成果,使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大学也可以通过“慕课”课程的传播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显然,“慕课”对中国大学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难得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推进中国大学优质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重要平台。
大学如何应对“慕课”的挑战?
以“慕课”“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以其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量学习者注册学习,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高等学校要保持敏锐目光,拓展办学视野,密切跟踪基于互联网的“慕课”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慕课”的发展正在颠覆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首先,要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培养模式的禁锢,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发展,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其次,要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教学模式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首先,高等学校要着力改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探索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合作式学习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尤其要积极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比如,利用“慕课”“微课程”等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将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从课堂讲授转移到课前网上自学,而在课堂上则通过教师组织引导、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将学生课前个性化学习获得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知识内化的部分功能。其次,要组织教师研发网上课程,积极参与线上教学,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在校内和校外的共享,彰显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特色。第三,要优化课堂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线上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
“慕课”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和学生管理体制,乃至传统的教室布局都带来了冲击。首先,高等学校要加强人才培养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机制和学习制度的创新;尤其要根据“慕课”教学模式的融入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探索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创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其次,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院系设置和教学组织,为深化综合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学科专业平台和学术组织架构;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创造条件。第三,要研究“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完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明晰质量标准,优化指标体系,改革评估方式,强化评估结果反馈和改进工作的机制,建立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价机制,不断改善学习效果。
4.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以“慕课”“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知识传递的方式已经由单向转为多向互动,这使得大学的知识权威和学术垄断地位遭到威胁,教育实际效能也受到社会质疑。而最直接的冲击莫过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正在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要在教师与学生构建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高等学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调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修订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其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在职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当前,尤其要注重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要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干部的培训工作,引导他们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工作机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服务。第三,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引导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努力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要鼓励教师密切跟踪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慕课”如何进一步完善?
“慕课”的发展对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搭建了新的平台。但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模式,还是作为一种课程联盟或协作组织,“慕课”还处于发展初期,需要直面问题,不断完善。
1.加强“联结”与“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互联网的“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联结和互动。要进一步厘清“慕课”的内涵,创新学习模式、教学内容和运行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并且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有机融合,吸引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更多的学习者注册学习,真正发挥“慕课”的优势,体现其“大规模”的特性,实现其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价值。否则,“慕课”“微课程”等与十多年前开始尝试的网络课件就没有区别了。
2.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
由于互联网教学准入门槛较低,目前还缺乏有效监督和证书驱动等激励机制,总体上看,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以及所选课程的完成率普遍较低。如何对线上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不断改善教师的线上教学水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已经成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在校大学生选修以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的结合,迫切需要有关研究人员和教师在“慕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以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试验探索。
3.探索和完善市场运营机制
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有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基于互联网的“慕课”学习方式和课程联盟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完善的运营机制是“慕课”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如何厘清“慕课”教学模式的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的关系,如何优化“慕课”课程联盟的运营模式,如何筹集“慕课”线上课程的研发经费并保障其稳定运行,如何制定“慕课”课程标准和认证办法,实现“慕课”课程联盟与高校之间互认课程学分等,都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和大胆探索。
4.跳出“慕课”发展的误区
首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毋庸置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高校干部教师围绕立德树人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而理论研究和国内外高等教育实践表明,一所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包括社会发展性、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等素养和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而言,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与大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慕课”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大学教育,“慕课”课程联盟更不可能取代大学组织。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慕课”的功能与作用,与其忧虑将来有多少传统学校会面临消亡,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优化网络教学环境、提高“慕课”教学质量,以及与线下课堂教学的结合上,这也是目前国外“慕课”发展的重要趋势。要探索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相互融合、扬长避短,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通高校、开放大学以及在线课程联盟和协作组织、互联网教育产业应该加强协同探索、优势互补,统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其次,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到互联网教育产业,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纷纷组建“慕课”课程联盟或协作组织,但大多还是各自为战,顶层设计和相互协调比较欠缺。通过组建联盟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功利性取向较重;而如何发挥“慕课”的优势,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改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则考虑较少;投入产出效益如何,技术模式是否互通,在校大学生如何直接受益,仍缺少关注与研究。大学要密切跟踪“慕课”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需求,结合课程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等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同时,要加强规划和协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将变革教育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与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改革探索成功的标准,主要在于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改善以及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