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铭:互联网带给教师的八大变化
2015年12月6日 作者:郑勇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八大变化
变化一: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时时为学习之时,处处为学习之所,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任何知识的4A状态。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有着如此高涨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热情,学习呈现出新的形式——人们越来越习惯移动式学习、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学习、目标明确精准的学习、非系统的学习、非线性的学习、碎片式的学习等学习方式。
变化二: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淡化了学习者和施教者之间的界限,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教育者和学习者从而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和学习型社会,教室成为学习型社会组织。因此,教学的方式必须发生变化。
变化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材导学,从而形成基于个人兴趣和主动需求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变化四:网络使学习者获得来自不同背景的信息,学习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分析、整合,这是对于学生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
变化五:超文本阅读所体现的非线性学习方式和过程,更加符合人的思维特征,这是与书本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变化六:丰富的、碎片化的信息以及快捷的检索方式有利于"专题探究式学习",实现基于个人兴趣的"精准学习",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快速成为"专家型人才"。
变化七:多维度的参与式、协作式、讨论式以及多学科综合探究式学习,将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与动力,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变化八:虚拟的学习与交往社区、无边界的多维交互使参与者共同构建新的网络社会文化,QQ、博客、微博、微信等为更多的人提供发展和表达的机会,世界变得更小、更平、更加多元、多极、权威被弱化,人类的智慧会更便捷、更全面的实现共享。
互联网时代,照本宣科的教师从来都是不受欢迎的教师
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而是带有教师个人特质与精神价值的知识。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师从来都是不受欢迎的教师。
只有那些对知识有独立见解与领悟的教师,那些能给知识赋予生命色彩与活力的教师,那些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生活感悟和阐释生活意义的教师,那些不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自信的教师,那些对未来社会和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崇拜。赢得学生的崇拜是教育者成功的标志喝幸福的源泉。
学校教育,这些事情互联网无法完成
从目前来看,技术还无法产生教育者的智慧,技术取代教师来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仅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根据十多年的互联网教学实践,刘长铭着重谈到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中,互联网不能做到的事情:
一、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验不能间接获得,必须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
二、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反省;
三、互联网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
四、互联网技术目前还不能替代教师给予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关怀,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交流。
尽管如此,但刘长铭仍表示,基于网络的教育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也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探索,必须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