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步思维教你置身科研团队如何跨学科合作——科研圈的跨界浪潮
浏览量:
添加时间:2016-10-17 14:13:30

     

 编者按

百年以前估计绝大多数paper上都只有一个作者,现在实验学科的一手研究论文已经很难再看到一个作者的文章了。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科学发展学科越来越细化,一个PhD学生几乎只能在某一个极小的分支上成为专家有所突破。进行全面研究就只能多人,多实验室,多学科合作。
首先是找谁做?
   
一般开始在同一个学校找,或者是熟知的同行,或者在学术交流会议上结识的伙伴。
                       
如何进行合作
   
按时间顺序可以粗略地分成勾搭阶段操作阶段
   
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找到合适的合作者并不那么容易。学术圈中,有良好的声誉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在自己的领域,最好也要在目标合作领域有一定的声誉。比如化学和生物的合作中,如果一个化学实验室已经有过几次合作的工作以生物工作为主发了生物学领域(目标合作领域)比较重要的期刊,那么会有很多生物研究者看到,并且知道这个实验室有相关的技术,这个实验室后续的合作机会就会源源不断了。如果一个实验室以交叉学科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时,在目标领域有良好声誉甚至比在自己领域发文章更重要,因为自己领域的文章很可能不会被你的合作对象读到。声誉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单位和学术传承。
   
另外,一些偶然事件也可能会成为合作的机会,比如开会和学术报告。
                      
常见困难
    合作进行中的难点常常是项目管理。因为项目中有几方同时参与,与单打独斗相比更加复杂。很容易一个实验做不出来几次,沟通不好,就有一方或者几方觉得没意思,后续就进行得不那么流畅了。
   
个人对这点的最大体会是,合作项目最好是集中火力尽快解决,能一个月做完千万不要两个月,因为一不小心就变一年,最后大家都快忘了,没意思。与之相对的是,个人项目相对来说可以按自己的习惯和时间自由调整进度。因此几个项目同时进行时,我比较推荐用大块时间集中做合作项目,而个人的项目适当补充
   
举一个实际工作中的小例子,项目之中的邮件沟通细节。如果合作中自己的部分有了结果,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通常都要尽快联系合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具体而言,如果做一个测试正常需要一周,但中间因故耽误了一周,我会在一周的时候就给合作者发邮件告知目前的进展,保持联系;而不是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在两周之后才回复。否则对方等着等着很容易就有点泄气,这对于项目顺畅进行非常不利。另一方面,遇到不是很擅长合作的同伴时,以积极的态度适时关心合作项目的进展,并不断鼓励同伴,也是高效完成合作的一个技巧。
   
合作中的另一个难点是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这个问题在项目前期出现得比较多,进行之中也时常会蹦出来。很可能在你的领域里众所周知的情况,合作者完全不知道。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明确主要的问题,不在细枝末节浪费彼此时间;另一方面要擅长把自己的专业领域用通俗易懂的话讲给别人听,并且迅速发现对方的真正疑惑(这个疑惑在开始很可能是以你的领域很不常见的表达方式——非专业人士的口吻——出现的)。
    
另外,关于作者顺序的问题,我觉得并列作者是一大神器,不仅解决了很多博士的毕业问题,也解决了很多合作者的吵架问题……作者顺序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不是合作的错。
                         
未来趋势
    我个人非常看好科研中的合作。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专精的领域必然有限。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时间,跨学科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合作与单打独斗的科研有很多细节上的区别,值得大家在进行合作时留意,以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
   
最后,我想补充个人的一点担心:我们也要注意到某些合作中流水线化的趋势。从培养独立思考的学术人才而非技术专家的角度来说,我们除了拥有一双巧手,做好自己的专长,还需思路清晰,能在复杂合作体系中时刻关注最核心的问题,具备俯瞰全局的眼界。

 

2016-05-07   华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