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举行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结项答辩会
为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中央、教育部以及上海市有关会议精神。根据校第三次党代会要求,上海大学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2017年6月,上海大学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学校,依次推进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内的71门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首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2018年,学校发出《关于推进2018年上海大学新一轮课程思政整体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以整体试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加强对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举办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现场交流会,全国骨干教师教学研修班等,积极分享品牌课程教改创新经验。学校举办新教师师德师风培训、3期教师沙龙、9期课程思政教师工作坊和多期教师教学沙龙,着力提升广大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打响品牌课程、树立示范课程,打造特色亮点课堂、举办院系公开课,撰写精彩案例、征集教学论文……课程思政正从点上开花逐步推进到面上结果。
2019年3月7日,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结项答辩会在宝山校区举办。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专家应邀担任评审嘉宾。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出席会议并致辞。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晴川,教务处副处长杨昕昕和来自各院系的40余名教师前来观摩。答辩会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主持。
聂清副校长指出,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试金石。课程思政的践行主体是老师,教师应自觉梳理各门课程内蕴的思政元素,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她期待参加答辩的首批示范课程确有思政示范之效。结项答辩会不是终点,而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工作新起点。
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回顾了2017年上海大学遴选的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遴选、立项和建设过程。她介绍,这十门课程分属人文艺术、经管和理工学科领域,涵盖通识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不同课程性质。两年来,立项课程教学团队先行先试,修订课程大纲,在课堂实践中探索,挖掘思政元素,带动面上课程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核心通识课“经典华语电影”、“科技与伦理”、“生活中的经济学”、“爱情心理密码”、“信息工程与社会”、“当代生命伦理”,通选课“奥林匹克文化”,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A”,高年级专业研讨课“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和留学生课“中国概况”等示范课程负责人相继作了汇报。
他们分别从课程理念、思政要素、建设举措、主要绩效和后续设想等方面,展示了如何在课堂讲授、师生互动和课后答疑等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尤其着眼于提升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在实现国家需求和个人发展的结合开启人生篇章。
交流阶段,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姜超就“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培养目标的对应”、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陶庆教授就“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教学材料,体现育人成效”、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谢双媛教授就“师生互动研讨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汪靠斌就“如何讲故事学知识”、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系党总支书记连淑芳教授就“教学内容如何与青年人的身心特点相结合”、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科静教授就“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和视频案例滚动式的思政素材沉淀”等分别提问。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鸣歧教授代表评委组作了点评。他肯定了结项答辩的课程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撷取。他指出,课程思政一定要紧扣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来进行综合设计;示范课程应该更多聚焦和明晰“思政”两字,关注目标达成度;课程思政一定不是单打独斗,团队应加强联合,做到研究反哺教学,支持教学。上海大学作为“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的发源地,首批示范课程将成为标杆,带动更多课程创建课程思政“金”课。
本次结项答辩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海大学多年来课程思政整体试点的成果,体现了学校三全育人的力度。2019年,学校将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觉性,打造更多专业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力求让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每一门课程,有效建构课程、专业和学科“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